2010/05
海鷗,其實並不是Shira很喜歡的鳥,特別是當它們一群貪婪地搶食時。。。
不過,不可否認的,它們確實是,美麗海景裡不可或缺的角色。
(New Quay,Dockland,Melbourne,May/2010)
(捕魚去~)
2010/05
海鷗,其實並不是Shira很喜歡的鳥,特別是當它們一群貪婪地搶食時。。。
不過,不可否認的,它們確實是,美麗海景裡不可或缺的角色。
(New Quay,Dockland,Melbourne,May/2010)
(捕魚去~)
15/12/2005 芬林德車站改建
東印度風格設計,歷史悠久的芬林德車站位於芬林德街(Flinders Street)與史旺斯敦街(Swanston Street)交叉口,就在聯邦廣場對面,號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車站之一。這個車站是根據建築師Fawcett 及Ashworth在1889年的作品建造(這個設計讓當時的這兩位設計師得了500英鎊大獎)(見圖一左上)。雖然車站在1954年九月正式開放,可是聽說這個擁有全澳洲最長月台的站事實上並未完工(和墨爾本郵政總局GPO一樣)。芬林德車站愛得華巴洛克式(Edwardian Baroque building )加上半圓形的屋頂設計很有東印度風格(究竟愛得華巴洛克建築是什麼咚咚哩?這個嘛,就不要來問HeartQ了 ~裝睡~),聽說和印度孟買的維多利亞車站(Frederick Stevens所設計)長得很像。據說在1960年代,芬林德車站曾經差點要被拆除,但是維多利亞州政府後來還是決定把它給保留下來。
為了因應今年三月的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維多利亞州政府耗資一千萬澳幣為這個大站「變臉」,同時也是為了讓芬林德車站能夠和鄰近新改裝的南十字星車站一別苗頭。
HeartQ和森太郎剛來墨爾本時的那個芬林德車站,髒髒亂亂的,不但月台標示不清楚,車站和附近的地下道到處都是紙屑和奇奇怪怪的尿臊味。改頭換面後的芬林德車站,一掃當年讓人不悅、缺乏安全的感覺,成為明亮几淨、還附有咖啡餐飲座的現代車站。
◎圖一:芬林德車站昔與今
◎圖二:更多老芬林德車站的照片
看看這些不同時期的古老黑白照片,比較一下百多年來人事物的變化,真的很有意思喔。就讓HeartQ來猜猜看吧!我猜這些照片,依時間先後,可能是圖二左上、圖一左上、圖二右、圖二左下。圖二左上的女性行人還是穿著長長拖地的裙子,車站對面是一家賣火腿、bagle麵包的小店,當時在街上只有幾輛腳踏車和馬車,在跑的電車也還小小少少的。圖一左上車站對面的麵包店則已經改成兩層樓的建築,街上「車水馬龍」,跑著各式電車、馬車,行人的服飾已經大不同前,似乎多了很多「白領族」,女性的裙襬也縮短了一些。圖二右照片中的馬車已經不見,街上除了電車、汽車,還多了不少大型公車,對面那家兩層樓建築的長相和用途又變了。HeartQ倒是很好奇店面招牌上那些看不清楚、一丸一丸的字是不是中文啊?圖二左下是開站一百週年紀念時拍攝的,看起來好像和圖二右是差不多的時期,只是拍攝的季節好像不一樣罷了。你們「猜猜看」的結果又是如何呢?(上述圖片的放大原版,可以從文中超連結點入觀看)
◎圖三:雅拉河畔的芬林德車站夜景
墨爾本新氣象(1&2)其實是在幾個月前的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時寫的。HeartQ在運動會時看到很多墨爾本的新氣象,所以打算來把它記下來。不過,寫寫停停的,一拖就是幾個月,到現在才完成。
慶典集會、觀看比賽、看煙火、甚至抗議遊行的熱門場所。
◎下圖:聯邦廣場的仿紅色大地設計、三角形和矩形的玻璃外鞘及小碎圓的沙岩鋪成的廣場
◎下圖:夜晚的聯邦廣場,慶典、集會的中心。特別節慶時還會設置臨時遊樂園呢
20/5/2003 威廉巴瑞克(William Barak)橋
威廉巴瑞克橋(William Barak)是連接墨爾本板球場、澳洲公開賽網球場、聯邦公園和亞歷山卓公園的便橋。
◎下圖:澳洲公開賽網球場
這座橋是維多利亞洲政府為了國協運動會而興建(2004年初開工至2006年三月完工),算是雅拉河岸比拉容馬爾公園地(Birrarung Marr parklands)的延伸。橋面跨越貝特門巷廣場(Batman Avenue Plaza; CityLink)、墨爾本河濱公園(Melbourne Park)、裘莉門鐵道交會場(Jolimont Rail Yards)、雅拉公園(Yarra Park)到墨爾本板球場(MCG), 總長為350公尺(包括250公尺長12公尺寬的跨鐵道橋段)。
◎下圖:從聯邦廣場到比拉容馬爾公園地、貝特門巷廣場、墨爾本河濱公園、雅拉公園、裘莉門鐵道交會場、到澳洲公開賽網球場和墨爾本板球場
HeartQ在網路上找到一些相關的資料,大家來看看。
2006年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今年三月在墨爾本舉開。為了這盛會,墨爾本市及維多利亞洲政府投注了不少心血。尤其在近幾年,可以明顯地感覺出墨爾本市的變化。像是雅拉河南北岸、墨爾本板球場(Melbourne Cricket Ground)、澳網球場、史賓賽車站(Spencer Street Station)、芬林德車站(Flinder Street Station)及其周邊巷道的改建,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碼頭地(Docklands)的興建等等,把從前都市中許多老舊或「藏污納垢」的地帶全部更新,今日的墨爾本,呈現的又是另一番新氣象。
碼頭地HeartQ之前已經介紹過了。這篇要來介紹墨爾本板球場、聯邦廣場和威廉巴瑞克(William Barak)橋。下一篇再來介紹芬林德車站(Flinder Street Station)和由史賓賽車站(Spencer Street Station)改建成的南十字星車站(Southern Cross Station)。
15/5/2002的墨爾本板球場重建(Melbourne Cricket Ground; MCG)
這個仿羅馬競技場特色的板球場主場(MCG Members Pavilion)是在戰時(1927年) 興建的。之後於1956年及1967年又分別建了附屬的Olympic球場及Ponsford球場。這次為了因應國協運動會的重建,花了約4億澳元,於2002年5月,將主球場和兩個副場部分打掉、重新組合成一個更大更先進的新球場。
◎下圖:板球場昔與今
27/10/2002墨爾本新市標─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開幕
國際建築設計比賽得獎的建築─聯邦廣場,於2000年開工,2003年完工,是墨爾本重要都市計畫中第一個顛覆傳統矩型建築外觀的後現代式設計建築。
聯邦廣場連接市中心(CBD)及雅拉河,位於芬林德街(Flinder Street)和史旺斯敦街(Swanston Street)交叉口處,與古典建築芬林德車站、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歷史「悠久」的楊與傑克森旅店(Young and Jackson''s Hotel)分據街口四個角落。整個建築造型仿澳洲乾燥的紅黃色地土。外觀像個拼圖,由三角形和矩形的玻璃外鞘與銀製建材複雜地組合而成。建築主體外還包括寬廣的玻璃中庭及由切成小碎圓的沙岩鋪成的廣場(站在廣場上,陽光強時。不戴太陽眼鏡還真刺眼)。聯邦廣場目前是墨爾本一個重要的藝術文化中心,廣場建築內有依恩波特藝術博物館(Ian Potter Museum of Art)、澳洲動畫影像中心、多元文化電視台(SBS),還有很多家不錯的餐廳和酒吧。
這幾年來,聯邦廣場已然成為大墨爾本區民眾休閒歡聚、
*網路照片及資料來源:
http://www.walkingmelbourne.com/news.html
http://www.arcspace.com/architects/Lab/federation_square.htm
http://www.labyrinth.net.au/~lerma/federationsquare.htm
http://www.walkingmelbourne.com/news/mcgredevelopment.jpg
http://www.fischpop.de/Stadionweb/images/Melbourne_CricketGround2.jpg
http://www.tecplot.com/images/showcase/studies/connell_wagner/night.jpg
http://www.labyrinth.net.au/~lerma/fedsquare5.jpg
http://www.labyrinth.net.au/~lerma/fedsquare10_small.jpg
http://www.arcspace.com/architects/Lab/federation_square/Federation-3.jpg
http://www.arcspace.com/architects/Lab/federation_square/Federation-5.jpg
http://www.arcspace.com/architects/Lab/federation_square/Federation-4.jpg
http://www.arcspace.com/architects/Lab/federation_square/Federation-8.jpg
6:40pm
今天晚上,澳洲socceroos要對上義大利隊了。我們家附近的義大利街[「來逛街(Lygon Street)」已經摩拳擦掌,街頭街尾共架了兩個超大螢幕,準備大大地為不知道是澳洲還是義大利隊加油。總之,今晚我們是「不得安寧」了。
待會吃了晚飯,再繞過去晃晃湊湊熱鬧。嘻嘻,難得進入十六強第一賽的盛會,不去可惜。
3:30am~
倒在床上的兩人,什麼都沒法想。
Aussie(老澳)是酷愛運動的民族」,只是在這裡,Soccer這種全世界風靡的運動相較於橄欖球(Rugby)、Footy(澳式足球)、Cricket(板球),竟是一向不太受到在地人青睬。為什麼?原來一直以來,澳洲國家代表隊都不太有機會取得世界杯參賽資格,即使有幾次有幸能夠在世界杯賽事中露臉,也從來未能踢進一球得分過。如此嚥氣,也難怪會用腳的年輕運動員都跑去踢橄欖球和footy去了,即使今年難得擠入世界杯的隊伍也多是「老灰仔」級的球員。無論如何,即使大家並不抱希望,還是帶著「祝福」的心,關心昨天的第一場對日本的比賽。
從前遇到這種比賽,我們多半是替來自亞州的日本加油。今年則不同了,澳洲也算是我們宣示了要效忠的國家,所以森太郎還特地去買了黃綠相間的「Socceroo」的圍巾(見右圖)(Socceroo:意指「像袋鼠一樣很會踢的澳洲足球員」),準備好好地替我們的代表隊加油。好玩的是,昨天去體育用品店逛時,店家還特別給買「Socceroo」產品的人打折。當時也有幾名日本人正在挑選購買日本代表隊的球衣準備替日本隊加油,付錢時,櫃臺店員還很大方地要他們去挑選一件Socceroo贈品球衣(店家正在促銷:買任一球衣,就送一件Socceroo球衣),那幾個日本人不知是不是礙於面子,只好乖乖地去挑選敵隊的產品。呵呵呵! 冷冷的天,晚上11點多的電視轉播,難得地,森太郎披著圍巾,熬夜看賽事。
這個比賽,全場大概有3/4的座位都是日本球迷,鼓聲隆隆,呼聲震天。不過剛開始,澳洲的死忠球迷也是臉上塗滿出戰的彩繪,極盡所能的大聲嘶吼,和日本球迷別苗頭。沒想到開賽才沒有多久,日本就踢進了一球,得分!那一球真的很有爭議,雖然Socceroo守門員跑出球門接球,真的是太冒險了點,但是從轉播畫面看起來,很像是日本球員阻擋了澳洲守門員接球。雖然澳洲的荷蘭籍教練大加抗議,還推了一下日本副教頭出氣,而後來誤判的裁判也道了歉,但是已經判了的球與得分,已經無法逆轉。 接下來的時間,雙方拉距戰,沒人得分,眼看時間一點一點過去,澳洲球員拿的黃牌越來越多,體力消耗也越來越多。專家預測,澳洲如果沒能在前30分鐘內拿分,勝算就很低,因為年輕短小精幹的日本隊員體力比澳洲老馬球員要來得好。日本球迷揮手振臂,加油聲、鼓聲,越來越大,澳洲球迷則相對鴉雀無語,托腮摀眼。眼看大勢已去,只剩下10分鐘光景了,大家差不多可以提前打包回家了。不知道是日本球員以為勝算在握,鬆懈了心,只打算防守而不再認真進攻得分還是怎的,總之,就在大家都精疲力竭的此時,剛換上來的兩個澳洲替補球員竟然在短短的10分鐘內,咻!咻!咻!快速射門,攻得三分。場內場外的澳洲球迷,連剛剛無聊到睡著的也都驚醒振奮起來。另一邊的日本球迷則全都愣呆了,似乎被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懾住,個個一臉愕然。
比賽結束,是墨爾本時間凌晨將近一點鐘,森太郎還掩不住興奮之情地和我討論那10分鐘的戲劇性大逆轉。時間晚了,我突然驚覺,要快點入睡才行,不然附近義大利餐廳街看完球賽的球迷要回家,待會又要一路大鳴喇叭、叫囂慶祝球賽勝利了。說時遲那時快,警告完森太郎才不到30秒,外面街上果然就傳來高高低低各種汽車喇叭聲、各種防盜警報聲震天嘎響,八~八~八,伊伊~嗚嗚~,喔伊~喔伊~~喔,買尬!這些人,不鬧個2、30分鐘是不會結束的。
其實,這次Socceroos出賽時,大言「不慚」的說他們一定會贏日本。但是日澳的世界排名差了一截(第10幾對第40幾名),大家聽聽只是笑笑,想說他們只是需要如此說說,來為自己打氣,「樂觀」面對未來的挑戰。在這次幸運的大逆轉之後,天性單純的澳洲人現在開始流行一句話了:「I Told You So!」,早告訴你我會贏了嘛!
今天要來把碼頭地走到底,給個完結篇囉。
整個碼頭地(左圖是以前的Dockalnds),目前最熱鬧的地方就是高級特色餐廳林立的新港區(New Quay)、涵蓋Telstra Dome的體育館區(Stadium Precinct),和新建但仍未完全竣工,即將是藝術、娛樂、人文薈萃中心的水岸都會區(Waterfront City)。
就從離市區最遠的水岸都會(Waterfront City)開始吧。右圖照片是從水岸都會往市區的方向拍的。是吧,這裡是水岸,但很容易就可看到墨爾本的都會精華呢。那棟在Victoria Harbour那篇出現過的黃金建築果然又進入眼簾了。它的左邊,藍色玻璃帷幕金色蓋頭的建築是Eureka Tower,91層,297.3公尺高,是目前墨爾本最高的住辦大樓。 再往左邊一點那兩棟雙子星大樓Rialto Towers),63層,251.4公尺高,1986年蓋好時,曾經是最高的住辦,不過近年來,早已被Collin Street上迭起的數棟高樓取代了(改天HeartQ再來介紹這些大樓)。海邊綠頭蓋的建築則是Telstra Dome。本來叫做Colonial Stadium,後來大概被Telstra 大戶電信公司頂下來了,所以現在改名叫做Telstra饅頭體育館,饅頭裡則是一個大大的足球場。
水岸都會和新港一樣,沿岸都是一排排的私人遊艇碼頭,還是「閒人勿進」的,意思似乎就是,下了岸,沿岸海上的「水權」是屬於這些遊艇主人的。不過這些都沒關係,對我們這些遊客而言,欣賞這些乾淨漂亮、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遊艇,也是一種享受。
除了遊艇碼頭,水岸都會沿岸一排滿滿的旗海,和一排彷彿水鳥展翅沿岸飛翔的路燈,在豔陽下互相輝映(圖一、圖二)。標榜即將成為墨爾本娛樂中心的水岸都會的另一個特色是她的彩磚牆(圖三)。用彩色磁磚貼出來的娛樂界名人肖像,還可以按圖冀索找人名,可惜HeartQ不太看這裡的綜藝節目,果然絕大多數的「名人」我都不認識,不過這位穿著粉紅禮服的「女仕」Barry Humphrise,大家應該很眼熟吧(我一直覺得粗粗的她是個男的,果然不錯,是一個叫做Dame Edna Everage喬裝反串的吧)!
此外,還有一個常駐馬戲團和運輸鐵道古蹟(圖一)。雖然HeartQ還沒有參觀過這個馬戲團,不過覺得它的造型看來還真不錯。運輸鐵道古蹟則分佈墨爾本市區市郊各地,如Dockland珊翠芝鐵道橋、Station Pier海關建築內、St Kilda,甚至在維多利亞州南岸皇后角(Queenscliff)也都有出現。由於這一段的水岸都會尚未竣工,所以還不知道這段鐵道遺跡將會以何種型態出現。
*圖一:水岸都會的馬戲團、鐵道古蹟、私人遊艇碼頭、和旗海
*圖二:水岸都會的泊船碼頭、鳥翼造型路燈、旗海和林立的餐廳
*圖三:(左及下)水岸都會的娛樂名人彩磚肖像;(右)新港的餐廳和藝術雕塑
緊連著水岸都會的新港(New Quay)是最早完工開放的地方,大概也是目前碼頭地最熱鬧的一區。除了臨海的高級公寓出租及自用住宅之外,每棟造型獨特的大樓地面樓都是各種主題餐廳,海鮮、燒烤、酒吧、及多國各式料理,吸引了不少遊客、住戶、和附近辦公白領來此大啖美食。
這裡有一家非常特別又道地的土耳其、摩洛哥料理餐廳(Mecca Bach),是HeartQ和森太郎的最愛,不訂位的話,用餐時間經常都要大排長龍等候入座。來這裡,千萬別錯過他們好吃又出名的招牌土耳其羊肉比薩喔(土耳其的pizza和義大利pizza長得很不一樣,不是圓的,麵皮也做得不一樣,沒吃過北非料裡的人值得試試!)
*圖四:新港的私人遊艇碼頭、船形花圃、林立的主題餐廳、來此遛人遛狗的遊客
位於新港和維多利亞港之間的是體育館區(Stadium Precinct),顧名思義,這裡有座大型的巨蛋(或饅頭)足球場Telstra Dome。足球場的後方就是墨爾本從史賓賽車站(Spencer Street Station)改建的,有著波浪形屋頂造型,出名的「南十字星火車站(Southern Cross Railway Staition)」(以後會再介紹)。
所謂的「足球」,指的是全世界大概只有澳洲人在為之瘋狂的footy(澳式足球),特別是維多利亞州就有好幾個球隊,南澳、布里斯本、雪梨、西澳則各有一隊代表。每個球隊都有其吉祥物,袋鼠啦、Magpie啦、老鷹啦等等。每到有賽事時,足球場就熱鬧滾滾。各隊後援球迷穿著各隊的隊服、隊帽、圍著球隊圍巾、帶著吉祥物,臉上塗上黃黃綠綠的顏色,互別苗頭。搭電車時,不同隊的球迷明顯各據一角,無言中帶著緊張的氣氛,偶爾會夾雜互相的調侃,但基本上還算保持不錯的風度。比賽中,球迷們就比較不講風度了,不管男女老少、士農工商、有錢沒錢,都是高聲助陣。森太郎去看過一次比賽,他說,連6、7歲小毛頭都會跟著振臂握拳,罵髒話,大聲吆喝哩。賽事完成,勝負已分,只要看看誰先出場就可判定誰勝誰負。通常先出場,默默無語低頭快速步行的球迷就是敗家後援,跟在後面嘩嘩啦拉,比手劃腳滔滔不絕的就是贏家。這時路上行人也要小心一點,因為很多球迷都是一邊喝啤酒一邊看球,等球賽結束,也都醉得差不多了,一群群搖搖晃晃,大聲嚷嚷的過街,這時候,就離他們遠一點的好。
沒去看球賽的,也可以參加主辦單位辦的「官家簽賭」。墨爾本很多辦公室、學校都有員工加入「簽賭」,甚至還有主任級的員工主動「嘉惠」其他員工,固定來問大家要簽哪一隊,要簽多少錢。不過這只能算是「小簽」,不是大賭啦。以前HeartQ在出版社上班時就是,那些「文質彬彬」的醫學編輯們,很多都「響應」這種定期團體簽賭「遊戲」。HeartQ其實對體育活動很不上道,即使到現在也還是不太知道footy怎麼玩,不過那時候也是跟人家一起應景湊熱鬧, 每次簽個一、兩塊錢的賭,還為此拼命研究當時的隊伍球員狀況,有時還會不小心贏個幾塊錢回來。真的是喔,大家怎麼都這麼瘋狂。
雖然我不清楚它的藝術意念是什麼,但這樣一個作品,確實引人駐足莞爾。華人趕鴨子上架,澳洲人則讓母牛上了樹呢。
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位於碼頭地(Docklands)的中央,是貨輪入港倉儲集中地。在維多利亞港和雅拉邊際(Yarra Edge)之間是蝙蝠俠坡(Batman''s Hill)(為什麼叫做蝙蝠俠坡,和蝙蝠俠有什麼關係?說實在的是個謎哩)。今天的維多利亞港和蝙蝠俠坡,成功轉型,除了各式創意設計的住辦大樓爭奇鬥豔之外,也多了很多特色餐廳,另外就是那些別出心裁的雕塑作品。(右圖是從維多利亞港遙望墨爾本市區夜景)
左上圖是維多利亞港的「母牛上樹(a cow on a tree)」,右上圖則是蝙蝠俠坡的「泡泡圈(Blowhole)」。這個像我們小時候玩兒的吹泡泡的圈圈高15公尺,靠著風力可讓圈圈周圍的各色「泡泡」團團轉呢(見最後一張圖)。
下兩張圖收集HeartQ拍的維多利亞港照片,母牛上樹的雕塑旁,是兩棟魔術方塊造型的建築,那是NAB (National Australian Bank)的最新辦公大樓。從新港區(New Quay)往維多利亞港看去,可以見到那棟在陽光下金碧輝煌的纖維鋼骨大樓,穿過這棟建築,還可以見到更遠處雅拉河岸那棟墨爾本最高的住辦大樓─Eureka Tower(以後HeartQ再來慢慢介紹)。照片中有一張是維多利亞港旁連接墨爾本與Williams Town的跨海大橋,那個大輪,是「The Rivers」,可那並不是客輪或貨輪,而是常駐的豪華餐廳遊輪,每天都有提供載客用餐短短幾小時的航程(可惜我們一直還沒有機會試試這個)。
最後這一張圖是蝙蝠俠坡(Batman''s Hill),除了泡泡圈,一棟棟造型特殊的建築,透過交織的電車線,這裡的天空,被點綴的,真是特別。
維多利亞港還提供免費又乾淨的公共BBQ電烤台(墨爾本很多公園都有喔),蝙蝠俠坡則有兒童遊樂場。很顯然地,這裡不只是白領、雅痞、商人、藝術家的聚會場所,也是全家歡度週末的樂園呢。
不知道是不是因應2006年墨爾本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之故,墨爾本及維多利亞洲政府投注了不少心血大幅改造墨爾本市,尤其是近幾年,明顯地可以感覺出她的變化。像是雅拉河南北岸、墨爾本板球場(Melbourne Cricket Ground)、澳網球場、史賓賽車站(Spencer Street Station)、芬林德車站(Flinder Street Station)及其周邊巷道的改建,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碼頭地(Docklands)的興建等等,把從前市區內許多老舊、「藏污納垢」的地帶全部更新,今日的墨爾本,呈現的又是另一番新氣象。(墨市市長John So也為此而大得民心)
碼頭地(Docklands)曾經是墨爾本的海運倉儲地,雜亂陰暗的巷道常常傳出令人不舒服的氣味。不安全的感覺,讓人不太願意走近。短短幾年的改造(據說耗資18億澳元),今日的碼頭地,卻搖身一變成為婀娜多姿的都會新貴,和雅拉河岸並列為HeartQ最喜愛的墨爾本景點,有機會就會想去那裡走走逛逛(見下圖網路照片)。
今天的Dockland大致可以分為六大區:水岸都會(Waterfront City)、新港區(New Quay)、足球場(Stadium Precinct)、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蝙蝠俠坡(Batman''s Hill)和雅拉邊際(Yarra Edge)。好像在玩Sim City電玩那樣,才沒幾年,Dockland上一棟棟高樓疊起,除舊佈新後,今日不管是以上哪一區,盡是充滿現代感的創意建築、藝術雕塑,加上Telstra Dome(一澳式足球場)、餐廳、碼頭, 以及慕名而來的遊客、新移入的白領上班族、碼頭、餐廳員工、房地產仲介和在地居民,處處生機盎然,活力十足。HeartQ和森太郎以後萬一不小心出運中了樂透頭彩,肯定會在這裡投資一間公寓,將來要在此渡假或養老ㄛ,呵呵。
昨天,HeartQ和森太郎打從位於Carlton的家,一路散步,經過維多利亞市場、Flagstaff公園、墨爾本市東區、然後是整片的Dockland,在這個充滿涼意似乎提前到來的墨爾本冬天午後,輕輕鬆鬆、卻著著實實地給它運動得夠。
距離上次來碼頭地照相,也過了快半年,這次再來,又多了好多驚喜。像New Quay旁的水岸都會(Waterfront City)就是新建的,雖然很有規模,在我們回台前卻可能還來不及完工,看不到完整的Waterfront City,有點小小可惜。另外就是位於雅拉河出海口的雅拉邊際(Yarra Edge)(見左圖)那座非常別緻的蜘蛛女的「網網相連橋」(Webb Bridge),這次總算記得拿相機好好地幫她留下倩影(見右圖及下圖)。
從網眼裡窺出,別有洞天。
*網路資料及「Doackland今與昔」圖片來源:
http://www.docklands.com/docklands/index.html
http://about.theage.com.au/150images/1970_07b.jpg
http://melbournecityrealestate.com.au/resize.asp?width=180&path=/images/properties/81019/81019_SM.jpg
http://www.helicopterservice.com.au/images/dockland.jpg
澳洲有不少的葡萄酒區,HeartQ以前去過的有新南威爾 斯州雪梨附近的獵人谷酒區(Hunter Valley wineries),維多利亞州的墨寧頓半島(Mornington Peninsula wineries)酒區、還有巴拉瑞(Ballarat)附近的酒區、以及已經造訪過N遍的雅拉谷酒區(Yarra Valley wineries)。
尤其是雅拉谷,第一次去好像是2000年的事,這邊的留學生特別找了個老牌葡萄酒區品酒旅遊代辦,量身訂做了一個有專業導遊介紹、含酒園午餐、下午茶、及品酒、品乳酪的一日行程。其他的五、六次都是和朋友開車去的,午餐有時是到有餐廳的酒園享用酒餐,有時則是在草地上野餐。
HeartQ其實對品酒也不太在行。雖然大學時代學校上課講義背了一些釀酒製程,不過當時連葡萄酒矸都沒看過,更別說品酒了,講義背一背,考試考完再放個假就忘得差不多了。在這裡,HeartQ想說澳洲出產那麼多葡萄酒,從坎培拉待到墨爾本,只要洋人聚會、開會、聚餐都要開好幾瓶的葡萄酒,常常喝到頭昏腦脹,開討論會開到最後只能看著洋人滔滔不絕一開一闔的金魚嘴巴發楞,根本不是那些大酒肚的對手。所以後來曾經趁墨大課外活動辦短期「品酒課程」時,給他參加過一次,加上在書店買過兩片品酒課程DVD,才瞭解一些應該怎麼買和喝葡萄酒的資訊。這樣子,以後參加洋人聚會時,就比較知道參加什麼場合要帶什麼酒去,才不會太失禮或是太「虧」,也才知道很多洋人們都是拿什麼樣的酒來唬人的,什麼酒可以喝,什麼酒連試都可以不必試
。
品酒課程教什麼?葡萄品種啊、釀酒啊、全球出名的酒區啊,很多很多,酒書上都有寫,HeartQ就不要在這裡胡說八道佔用版面了。那,要怎麼品酒哩?專家老師說喔,品酒要先用「鼻子」品,所以葡萄酒的品酒杯杯身不能太短、也不能太寬,這樣酒味才不會出不來,也才不會一下子跑掉(氣泡酒例外,要長的杯身才可以「品氣泡」)。酒倒到杯裡也只能倒個三分到四分滿左右,這樣子杯內才有足夠空間來容納酒香,還有塞你那粒擠進杯口來聞酒香的鼻頭。。
拿了酒,第一步呢,老師說,就是把杯子搖一搖,觀察一下酒在杯中閃爍出的色澤。接著就是把鼻子塞到杯口,要塞的滿滿的喔,鼻子太小的就努力擠臉頰囉,然後用力地給他好好吸一吸(吸氣就好,呼氣就不必了)。這時候,專家老師就會問大家:有沒有聞到什麼香氣ㄚ?然後就有很多同學爭相舉手:peach、apple、pineapple、kiwi、melon、cherry、berry、blueberry、raspberry、honey、~、ham (嗯?)、bacon(咦?)、charcol、tandoori(哈哈!)~~~、〝grape(葡萄)〞(最後這個我說的絕對不會錯的啦)!接下來,就是把一小口酒放進嘴裡,用 「味蕾」來品酒哩,要先用舌頭把酒擠到舌前端喔,品甜味,然後是兩邊、四周、然後後方、舌根、整個舌頭~~依照指示,酒在我嘴裡四處的味蕾區逛了一圈之後,「最後再把酒吐掉!」,於是大家就呸呸呸地把酒連同唾液一起吐到旁邊準備的廢液容器內,然後用清水漱漱口,再品下一
杯。哪,原來如此,品酒最後,專家們都是把酒吐掉的,也對,不然有時一次要品個幾十種、上百種酒,肚皮肯定會「凍麥條」或者品到最後會通通跳上桌唱歌跳舞。「味蕾品出了什麼味道挖?」老師說。接下來又是一陣舉手搶答:蜜桃、蘋果、柳橙、鳳梨、奇異果、哈密瓜、西瓜、藍梅、紅梅、草莓、桑椹、櫻桃、蜂蜜、煙燻火腿、培根、煙燻橡木、樺木、烤雞、烤火雞、咖哩、木炭、各種奇異香料~~葡萄!~軟木塞(喔,No,老師說這樣的酒是壞了)!品酒時,還得把配酒的食物一起考量,有的酒適合配主菜,有的適合配甜點、咖啡、或乳酪麵包,有的配海鮮,有的配牛肉、配野味,有的配豬肉、配雞肉,配這個好吃的,配上那個可能就變得無法入口。
不過雖然聽過專家老師說了那麼多,HeartQ真的去酒園品酒時,根本不會想要去那麼講究。一般就是只記得搖一搖酒杯、鼻子湊上去吸一吸、然後把酒倒進口中胡亂漱一漱, 覺得好喝的就吞下肚,不好喝的捏,就學別人給他不客氣地吐掉,然後裝模作樣地點點頭或搖搖頭和森太郎互相評論一下,再去和櫃臺人員要求品嚐下一杯。
澳洲的葡萄酒和法國的葡萄酒當然是不同的囉,不過對酒的喜好見仁見智,而且品酒搶答時答案常常和別人不同,除了煙燻味、
軟木塞,和葡萄之外,又說不出其他水果名的HeartQ(也不能怪我啦,當時才來這裡不久,除了strawberry之外的所有的berry,名稱和味道我都搞不清楚哩),也就不敢在這裡隨便下酒評。不過和法國強調傳統釀製、很多小型酒園、各酒區規定種不同特定葡萄品種、葡萄酒因此多以酒區命名(如:布根地酒、波爾多酒、香檳酒)等等不同,澳洲和紐西蘭的酒區普遍採用新的技術,習慣混和葡萄、調節甜度和酸度、採機械化製程。另外葡萄酒的命名是以酒廠名稱加上釀製和調味時所採用的葡萄種類來命名 (如:TarraWarra Pinot Noir、TarraWarra Chardonnay、Wynns Coonawarra Cabernet Sauvignon、De Bortoli Sauvignon Blanc、De Bortoli Shiraz、De Bortolil Shriaz Viognier、Domaine Chandon Sparkling Shiraz等等)。而且不在乎酒是否要能久藏,只要好喝,一年到五年之間喝,甚至現釀現喝都不是問題(不過澳洲酒還是別藏在窖
中數十數百年,因為除非是很特別的釀製酒,一般在五、六年後還不開瓶,就都走味了)。當然,這種新式的作法和說法,有些保守古典派的人還是很不以為然,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似乎比較容易維持每年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減少葡萄因天候變化造成的成品酒口味落差。葡萄酒的品質口碑維持地很不錯,加上生產速度加快,現在的「南半球」葡萄酒已經悄悄地打開歐美、亞洲市場了。
本文最後的那張地圖,標示了HeartQ記得曾經去造訪品酒過的雅拉谷酒區,其中的#6 Domaine Chandon、# 7De Bortoli、#27 TarraWarra 都是去過好幾次的出好酒、風景又秀麗的酒莊。(見最下圖)
下集將介紹我們復活節時的雅拉谷葡萄園之旅~敬請期待!
澳洲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是革命性的,它擺脫歐洲傳統觀念的束縛,不遵循「能夠保存越久,就是好酒」的觀念,致力褪去所謂品種、土壤、葡萄田向 陽度與傳統釀法的神秘面紗,走出澳洲人自己的釀造哲學─即開即飲,無須陳年─反正葡萄酒是買來喝的,不是買來擺的,澳洲酒所要展現的是濃郁的果香、花香以及橡木芬芳,Simply Wine澳洲葡萄酒,就是這麼簡單易飲而不複雜,消費大眾只要認明葡萄品種,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反正,連大部分的法國人都搞不懂法國到底有幾個葡萄酒產區,只要酒好喝,其他的事又有什麼好在乎的呢?
資料來源:
http://www.meridiantours.com.au/map_wine-region.gif
http://www.melbournetours.com.au/yarra/sp_yarra_valley_wineries.jpg
http://www.olindacountrycottages.com/olinda-cottages/gfx/redwine.jpg
http://www.godo.com.au/media/products/250x168/TWDP108.jpg
http://www.greatplacestostay.com.au/pics/regional%20photos/r_yv_grapes.jpg
http://www.healesville-motor-inn.com.au/Do_n_See/Images/grapewarbg.jpg
http://www.melbourne.visitorsbureau.com.au/tours/food_and_wine/tours_winegrapes.jpg
http://www.vino.com/images/common/grapes/13.jpg
http://www.austwineexporters.com/images/grape1.jpg
http://www.theage.com.au/ffximage/2005/04/30/vineyard_0105_wideweb__430x181.jpg
http://www.hoteltravel.com/australia/melbourne/guides/sightseeing/wineries.jpg
http://www.aussiealpaca.com/images/pics/pic_dinner_wine.jpg
http://www.greatplacestostay.com.au/pics/regional%20photos/yv_netvine.jpg
http://www.cleanskins.com/img/coldstream.jpg
http://www.austwineexporters.com/images/main3.jpg
http://216.103.81.150/laborday2000/Napa/frame22.jpg
http://www.wineindustryjobs.com.au/images/barrels.jpg
http://www.wineindustryjobs.com.au/images/bottling.jpg
http://www.sydneydaytours.com.au/myweb3/images/Yarra-valley-wines.jpg
http://www.smallguide.com.au/images/vic18.jpg
http://www3.visitvictoria.com/content/2003/Jan/YarraValleyMap508x600.jpg
墨爾本今年的夏天好像特別的長。八、九月本來還是天涼的季節,可是去年卻從八月底、九月就開始加溫了,一直到今年的三月底都還是炎炎的乾熱天,長達六、七個月啊,這個夏!我最喜歡的春秋兩季,今年卻在強夏的壓制下,退縮了嗎?
為了配合國協運動會,今年的夏日節約時間延後一週才結束,結果,節約時間剛結束的那天,氣溫驟降,一度懷疑是冬天提前來了。還好,後來氣溫又回升一些,大地現正準備迎接秋天的光臨。涼爽輕鬆的秋呵~你就要來了嗎?
這是我兩年前在住家附近街道(卡爾屯Carlton及公園丘Parkville)捕捉到上了色的街樹秋景,被網到的這一季秋,可以存在記憶裡,跟著我一輩子呢。
今晚去看印度bollywood歌舞~
欣賞Bollywood的音樂:
Heartq曾在電視及DVD上看過幾齣Bollywood出品的音樂劇電影,雖然故事內容都有點像好幾十年前台灣的愛情電影, 但是Bollywood主角們都很漂亮,舞蹈技術無懈可擊,印度傳統服裝五顏六色的,有質感又很漂亮。
一天無意中經過墨爾本的中國城,發現Bollywood音樂劇Merchants of Boolywood上演的宣傳海報,就決定親身去現場體驗一下。
這齣在Her Majesty女王戲院演出的印度音樂劇的票,Miya早在3個月前就上網定票了。因為可以在網上劃位, 所以我就劃了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想說坐這種位子才可以把舞者的表情動作看的更清楚。
10月25日晚上六點終於到了,戲院坐的滿滿的。雖然今晚的女主角舞者(扮演Ayesha)不是bollywoodDVD及電影中常見的世界小姐級的Aishwarya Rai,但是Jshitta Arun也是有像女神 般美美的臉蛋和傑出的舞藝。
Merchant在Bollywood是很重要的一個姓氏,出了很多傑出的舞者及編舞者。女主角Ayesha融合了許多印度各地的民俗舞蹈, 為Bollywood編導了許多的舞碼、劇碼。Ayesha是個舞蹈世家出身的小姐,可是小時候受不了祖父的嚴格訓練而離家出走。 Ayesha的祖父是個很傳統的舞蹈師傅,他堅持傳統舞蹈的功能是在敬神而非娛人。因此即使後來Ayesha成為娛樂界Bollywood的印度歌舞劇名人, 卻始終無法取得祖父的諒解。直到祖父病重過世前,Ayesha趕回去見他一面,並且虔誠的跳出當年祖父一心指導的女神舞, 終於感動了祖父與眾人,並在祖父過世前取得諒解。同時證明舞蹈可兼具傳承傳統及創新現代的功用。
精彩的歌舞,帶動全場。不過下次絕不再訂第一排的位置了,離舞台太近,看不到整體舞台的表現,尤其是沙龍彩色舞衣的表現。 而且後面觀眾亢奮地高聲尖叫,快把耳膜震破了,嗯,雖然還是很興奮,卻有點美中不足就是了。
忍不住的題外話:順便建議一下女王戲院,你們的女生廁所間數只有7間,太少了啦! 三層樓的戲院所有女性觀眾從廁所內排隊到廁所外,休息時間都結束了,等廁所的長長隊伍都還沒消化到一半咧。